二十一世紀水環境污染治理發展趨勢
瀏覽次數: 342 發布時間:2017-06-29 14:33:41 發布人:editor
建設部、科技委副主任、亞太水業中國區主席 聶梅生
一、背景:全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
人口:從二次世界大戰后50年所增加的人口等于人類直立行走以來400萬年中增加的總量,目前全球有60億人,到2050年將達到90億。
生物:4600余種哺乳動物的25%,9700余種鳥類的11%,1萬余種魚類的20%在近十年間瀕臨滅絕。
森林:在過去十年間1.4億公頃的森林消失了,總面積等于法、德、意、荷、奧、比等國家面積的總和。
水:用水的消耗量每年增加3%,致使地下水位下降,10億人口缺水,24億人口飲水不衛生。
沙漠:水土流失嚴重,沙漠化面積增大。
二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和緊迫性
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質是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模式。經濟發展必須有利于資源的持續利用,有利于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,絕不能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。半個世紀以來,人類采取大量生產,無度消費,大量廢棄的方式,環境污染日趨嚴重,資源消耗越來越快。地球表面有40%的地區為干旱地區,世界上25%的人口生活在嚴重缺水地區,到2025年將增加到65%,人類生存發展受到威脅。
三、20世紀的發展觀和水環境污染治理模式———集中、末端治理模式
20世紀以發展經濟為前提,生產和治污是分離的,生產歸生產,治污歸治污,是以產品為前提的末端排放達標治理污染的方式。其結果是排放標準越來越嚴,治理費用越來越高,但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水環境狀況依然嚴峻。這其實是一種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”的做法,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問題。
四、21世紀的發展觀和水環境治理新趨勢———全壽命周期模式,從末端走向起始,從集中走向集中與分散相結合
21世紀,人的生存發展觀念由單純對自然索取轉變為與自然和諧共生,以恢復和修復已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為主題。在水環境污染治理上開始從末端走向起始,從集中走向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全壽命周期模式。
何為全壽命周期模式,我把它簡化成A+B=C這樣一個概念。A代表商品生產過程的投入。如自來水廠,從建廠到送水,包括管網等,如果認為水也是商品的話,A就表示在水廠建設過程中人、財、物的消耗。B代表商品使用過程中的投入。水生產出來之后,運行過程中的投入。包括運行管理,污染治理等等。這之中污染治理很大部分分攤到所生產的商品中去,比如它的排污、管道修建等成本都算在B中。
以住宅為例可能會更容易理解。A代表住宅的建造過程,B代表住宅的使用過程(一般是70年的生命周期)的投入,C是A和B之和,代表全壽命過程的總投入。國外現在做設計,尤其是設計院做設計,它稱作從搖籃到墳墓這樣的設計。
日本東京大學AGS(世界上研究全壽命周期模式最權威的組織)對全世界各種產業進行了關于全壽命周期模式的測算,結果如下:
傳統的發展模式:A為336,B為340,C為676。B與環境治理有關,空氣污染、水污染都在其中。
全壽命發展模式:A為390,B為23,C為413。即長期運行費用、治理污染費用會降低,導致B降低的原因,是因為A投入的增加。
從676減至413,這一部分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。A和B是相互關聯的,不能做A時不考慮B,不能割裂開來。傳統行業以產品為中心,而忽視了生產產品給環境帶來的壓力,并往往用B來彌補A造成的許多不該造成的污染,使我們不堪重負,環境污染日趨嚴重。
B的下降應該是最基本的變化。據全世界各個行業綜合計算,會增加資金成本的5~10%,用于新技術、新產品,那么將節約長期運行成本50~90%。如住宅問題,如果精心打造住宅,增加建安造價8%或10%以下,同時嚴格控制長期運行費用,節水節電節能,節約土地,就能達到建筑節能50%以上。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。
水的問題也是一樣,現在水污染這樣嚴重,我們不應把責任全部擔在肩上,這是一種末端的做法,應該動員全社會的力量,各行各業都應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,那么從340降到23,我們再去解決23的問題就好辦多了。目前世界上十分重視全壽命周期設計,主要是指產生污染的源,你要把它卡住,這樣就會帶來設計、開發模式革命性的變化。現在美國、加拿大設計不會做全壽命周期模式的設計,就不接受你的圖紙。所以說對我們的設計院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。我國清華大學一直致力于全壽命周期模式的研究,做了很多這方面的設計,我覺得這方面在我國是要推開的。
全壽命周期模式,從末端回到起始,是現代發展途徑的一個很大變化,會對我們有很大的沖擊,如果中國不這么做,那么WTO解禁以后,會自然地大量利用國外這樣的技術,將對我們傳統技術形成非常大的沖擊。
此外,由集中到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
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,它必定使集中系統走向分散。如從有線通訊,發展到衛星通訊,過去我們裝一部電話多難,因為它是有線路的。現在很多人都有手機,手機就是一個分散的系統,靠衛星傳輸,就不需要線路,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散。通訊系統原來是最集中的,國家嚴格控制,現在已經放開了。
設計也是,過去采用大型計算機集中設計,現在已經實現了微機CAD,同樣走向分散。集中的能源系統肯定會走向多種能源,如太陽能、風能、廢熱轉化成能源等。垃圾處理,肯定是就地資源化重新利用。因此,應用新技術,絕對是要分散的。
我們的水業也一樣,要管道,要建泵房,也是采用集中的方式。而新技術的出現,如“人工生態綠地”技術,能在污染源頭直接處理,而且系統里面又可分散出很多子系統,甚至在每一個污染源頭都建一塊生態綠地,污水在植物、土壤、微生物的綜合作用下得到了凈化。新技術的廣泛應用,對傳統的水處理方式將是極大的沖擊。這樣的新技術能集中嗎?絕對是就地使用最合適,何處排放何處解決。因此,在水處理方面,集中與分散要相協調,不能過分強調集中,集中要與分散要相結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