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能斯特(德)
瀏覽次數: 342 發布時間:2017-05-16 15:42:42 發布人:editor
能斯特(WaltherNemst),德國物理化學家。1864年6月25日生于波蘭布里森。他從小學就愛好文學,后來是他的化學老師使他對化學和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能斯特曾在蘇黎世大學和格拉茨堡大學學習,并于1887年在維爾茨堡大學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。同年,在萊比錫大學任奧斯特瓦爾德教授的助教。1891年任格丁根大學副教授,1894年升為物理化學教授,主持物理化學教研工作。1895年任德國凱薩—威廉研究所物理化學和電化學部主席。1905—1933年任柏林大學化學教授。1924—1933年還兼任柏林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。
能斯特在物理化學研究方面的第一項成就,是1889年發表的電解質水溶液的電勢理論。他根據范霍夫的滲透壓理論和阿倫尼烏斯的電離理論,導出了電極電勢與溶液濃度的關系式,即著名的能斯特方程式,可用以測量熱力函數值。能斯特的另一項成就是,1906年提出的熱力學第三定律,其主要內容為:當溫度趨于OK(絕對零度)時,凝聚系統中恒溫過程的熵變趨于零。簡言之,絕對零度不可能達到。到1920年,經過普朗克和路易斯等人的修正完善,形成了現有的熱力學第三定律:在OK時,純物質完美晶體的熵值等于0。由于能斯特提出了熱力學第三定律,對熱力學的發展有突出貢獻,他獲得了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。能斯特不僅是一位化學家,而且是一位物理學家和化學史學家。此外,他還從事了許多其他研究工作,并取得了成果。諸如原電池理論、化學平衡熱力學、測定有關的熱力學數據等。能斯特晚年工作受到納粹的干擾。他對迫害猶太人的行為不滿,對那些心術不正的人密告他妻子有猶太血統也十分氣憤,他為此停止教學,表示抗議。1941年11月8日,能斯特在柏林病逝,享年77歲。